高考志愿帮
导读
目前新高考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3+3”模式,实行的地区为浙江、上海、山东、天津、北京、海南等省市;还有一种为“3+1+2”模式,2018年9月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辽宁、福建、重庆8省市作为第三批高考改革的省份,确定从当年新高一开始启动新高考改革。“3+1+2”模式把物理和历史列为必选,二选一,以原始分计入总分,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防止因为等级赋分导致的学生“弃物理”和“弃历史”现象。
面对新高考,同学们首先担心的就是如何决定“3+3”或“3+1+2”的选科问题,毕竟这是一项不容更改的决定,对后续两年的努力和最重的高考成绩直接相关。
为此,选科高报君为同学们整理了新高考选科攻略必知的三大依据与四大步骤,帮助同学们认清新高考选科,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并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抉择。
三大依据
选择科目组合的时候,既要考虑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还要考虑自己的成绩情况。那么,如何才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优的科目组合?选科高报君为大家提供几点小妙招:
1. 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几乎定型了,兴趣不会骗人,遵从本心,跟着感觉走往往比理性更加准确。所以,选科时对自己喜欢的科目,是要首先考虑的。
2. 结合自己的学科成绩
学科成绩是核心参数。学科成绩既要看分数,也要看在全年级(或更大范围内)的排名。如果近一年内始终排名靠前,那么选择这个学科,在高考时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3. 从职业和专业角度逆向选择学科
社会上很多职业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大学时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比如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就得学习医学相关的专业,而医学相关的专业大部分都要求必须学习物理和化学。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除少部分专业外,都是要求必须学习物理和化学的。
四大步骤
步骤一:了解自身的学科能力
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是选科的首要步骤。因此同学们在高一时,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了解自己适合哪些学科,对哪些学科感兴趣,在哪些学科上具备优势,在哪些学科上有较大的提升可能性等。这些因素要通过高一的学习过程和各科成绩,在选科前有明确结果,并以此拟定可供选择的选科组合。
拟定选科组合时,还需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不分学科之间关联性小,思维跳跃性较大,如果同时选择,学习难度会提高,对考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较大。
步骤二:了解专业与大学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对专业的重视程度已逐渐超过对学校的重视程度,因此,学科首先要学会选专业。选择专业主要依据以下四点:
1、自身的兴趣与特长;
2、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教学课程内容;
3、专业类下有哪些细分专业(涉及到以后考研深造);
4、毕业后就业领域、需求、待遇及发展前景等。
通过以上四点,可以确定一部分心仪的可选专业;而后依据自身学习成绩与目标,从各专业对应的优势大学中,选择相应的目标院校;最后依据目标院校专业的选科要求,结合自身的学科特长,双向缩减可选专业和选科组合的范围,完成进一步精准定位。
步骤三:了解同届的选科趋势
由于新高考采取的是等级赋分制,即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进行等级划分,而后依据考生卷面成绩排名所在的等级区间,赋予其对应等级的分数。所以高考成绩不再只是取决于自己的卷面情况,还取决于自己在同届考生中的竞争优势。
由于同届的选科数据不可能提前知晓,同学们可以依据往届或其他省市的选科数据,作为判断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竞争优势的考量只是辅助因素,切不可舍本逐末。
步骤四:了解特殊的照顾政策
例如物理赋分保障机制,这种针对部分科目的特殊照顾政策,也是确定选科组合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难免为自家孩子的未来担忧:
高中的学习进度那么快,也不知道孩子到时候能不能跟上?
孩子的自学能力不行,到时候上了高中老师讲得太快,怎么办?
有危机感是好事,家长可以趁着孩子还没参加高考,让孩子及早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1)让孩子尽量做到各科平衡,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发展孩子的优势科目(可以作为未来高考的选考科目)。
2)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的课程进度快,有些知识点在课堂上没法详细解释,所以孩子一定要学会在课后能够自主学习,不然知识点漏洞越来越大,再想补就难了。
3)引导孩子重视学考。现在的高考模式不再适合考前几个月“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了,因为高二的学考等级会影响高考录取,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从高一开始就要及时把知识点掌握、摸透,不能等高三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