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生哭了,高考生笑了!“强基计划”强在哪儿?

2020-01-21 14:12:39

【导读】官宣!自主招生从今年开始取消,取而代之的“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而且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竞赛生哭了,高考生笑了。

此前,网上一直流传着“取消自主招生”的消息,现在,这个消息被实锤!

1月15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中明确表示:2020 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依据高考成绩,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大不同

选拔定位不同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招生院校不同


自主招生原有90所高校可以进行招生,而强基计划首先在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开展试点。换句话说,目前只有这36所“一流大学”可以申请开展强基计划招生,然后还要通过教育部的审批。

招生专业不同


自主招生一般不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而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入围校考的依据不同

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包括各类竞赛比赛获奖等),而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因此,强基计划高校要在6月下旬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才能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同时,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破格入围。

录取方式不同


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

培养模式不同


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一般没有特殊安排,而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对于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高校还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竞赛生哭了,高考生笑了,网友热议“强基计划”

简言之,“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而且,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

“强基计划”的推出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毅教授在微博分享了自己对“统一高考”的看法,他认为:

在不考虑高中资源条件前提下,高考可以相对公平地考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以及努力程度。但是,统一高考的最大弊病是在国家层面。让全国所有的年轻人,把最黄金的时间,高中最后两年,浪费在反复学习同样无用的东西。而与此同时,欧美的学生,在综合知识能力、社会经验、心理素质方面,分化发展,突飞猛进。

在知乎,一个关于“强基计划”的讨论帖浏览已过百万,大多数网友为“强基计划”点赞,认为国家重视基础科学了,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相对比较公平。

有一些网友则为竞赛生喊冤,认为对自招及其背后的竞赛一刀切治标不治本;还有网友担心这样会使高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有网友分析了其中的一些硬性规定,比如:

“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是对应自主招生中的省级一等奖;

“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是对应自主招生中的国家队、金牌等;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则是为了避免有人钻空子,把竞赛当敲门砖然后转专业。

也有网友为大家分析了上榜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这位匿名网友分析:

简单地说,就是基础但是不热门的专业被国家拉了一把。像经管、计算机之类的国家不用专门提出也有一大堆的人选择。把优秀的学生投入到这些基础文理学科当中,对基础学科的发展肯定非常有利。但想要留住基础学科的人才,最最关键的就是提高科研人才的待遇。

某位知乎网友认为:“强基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天坑专业研究生生源问题。

那么对于“强基计划”,你怎么看?

!彩蛋!

2019年过去了,我们都很怀念它~

这一年我们撰写了200+篇原创文章

想想..真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说正事...期待已久的专家课就要上线啦

我们即将推出一款生涯发展学习平台

前途问鹿APP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课程体验

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