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强基计划将带来哪些变化?强基计划应如何把握?

2020-02-18 15:12:11

2020年伊始,变化很多。延迟开学,取消自主招生、试点强基计划,各层次高校各批次招生计划或可发生变化。

今天的文章,就给大家好好盘一盘强基计划带来的几大变化

和自主招生相比,录取名额增多

在原有的自主招生计划里,会有一个明确的招生名额限制:即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5%(清北除外)。而在强基计划里,并没有具体招生名额的限制,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

“高校要与各地教育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统筹考虑国家政策与导向、招生定位和培养要求、各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以及中学素质教育推进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在各省(区、市)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的分省计划中安排。”

这里面,至少透露了三点信息:

1)具体的录取专业和名额,理论上不设上限,由高校自己决定。这与此前传闻中“不设招生名额限制”是吻合的;

2)强基计划是分省投放专业和招生名额的,这意味着强基计划是省内竞争!这与以前自主招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自主招生的降分优惠属于所有省份之间竞争,某种意义上讲,自主招生等同于各省份学科竞赛实力大PK。

3)如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2020年进入新高考的省份,强基计划的名额会更多,很大高校把相关专业的绝大多数招生名额都投放在新高考省份强基计划中。这一点,在浙江、上海等省份的综评招生中,已经得到验证:在上海,复旦、上交大两所高校,90%以上的名额,都投放在综评名额里;在浙江,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上交大、港中文(深圳)等名校的综评名额,占比亦超过90%……

虽然相较于原来90所自主招生高校,强基计划看起来范围减少了,而实际上,人数却是增多的。这种增加,除了“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增加。

传统的自主招生,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很难触及到5%的边界,或者说很难招满符合要求的5%名额,甚至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已名存实亡。而新模式招生中,不再有名额限制,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达到100%,90乘以5%对比36乘以100%,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

可以预见的是,这36所试点高校,也许不会一下子把相关专业100%的录取名额都投放在强基计划中,但这代表着非常大的扩容弹性。会不会是从36所试点高校,开放到137所双一流高校,甚至更多的本科高校?这是政策留下的想象空间。

杠杆效应下,名校参与者猛增

强基计划的参与者增加,一方面取决于突破了5%的名额边界,另一方面,来源于初审-入选-录取等流程规则下的漏斗效应。根据教育部规定:

“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有关高校在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下同)上,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

上面这段话,至少包含两个意思:

1)“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这意味着,高考成绩是入围初审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而另一个入围指标,推测是学科竞赛(后文会有分析);

2) “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这意味着,会有N倍于招生计划数的考生,有机会参加高校的校考。

这会带来哪些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北大在某省招300人,假设300个名额全部是裸考、统招,理论上你需要考入前300名(不考虑前300名有人弃报因素),这是1倍的杠杆;

假设清北300个名额全部投入到强基计划里,是否意味着只有前300人才有机会?并不是的!参照公务员录取模式,按照1:3确定入围名额的话,实际上参与录取角逐的会是900人!

是否就意味着,前900名才有机会?同样并不是!有可能第700名觉得自己考清北概率不大或者他更喜欢复旦或浙大,从而选择放弃,这样第901名就有机会……以此类推,最终入围的有可能是高考排名第1000名、1200名甚至更多!如此一来,杠杆效应便达到了3倍、4倍!

这些双一流高校,最终会按照多少的入围比例来确定校考名额?目前教育部并未有明确规定,我们可以参考2019年部分高校综合评价入选比例:

浙江大学三位一体(面向浙江):按照1:6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位一体(面向浙江):按照1:3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东南大学综合评价(面向江苏):按照1:3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山东大学综合评价(面向山东):按照1:4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

因此,预测双一流高校实际入围比例,可能在1:3左右,不排除部分高校会把入围比例放大到更多。

入围看高考成绩,决定生死看校测

首先,相比较于从前的自主招生,强基计划的入围条件变成了高考成绩。除去了各种竞赛奖项等条件,这意味着,初审其实是更加公平和标准化的。

这一改变同时意味着,高校的初审权没有了,但是考核权还在,因此入围后的校测(面试又是大头)很关键。

按规定,考生最后的成绩是以下三部分按比例合成的:

对于同一所学校,入围考生的高考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再加上按比例核算后,高考成绩的分差就变得更小了。这时候,校测的重要性就来了,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拉开考生的差距,决定最后谁被录取!

举个例子:

上海高考总分660,假设校测总分100,小蓝和小绿是A校强基计划的竞争对手:

小蓝高考600分,校测70分,综合得分=77.27+10.5=87.77

小绿高考580分,校测90分,综合得分=74.70+13.5=88.20

结果,小绿反超。

因此,校测很关键,低分入围高分录取的机会可以抓住!

就像前面说的,竞赛证书不用了,竞赛党不禁哭了。但也不是没有机会,对于极少数顶尖的竞赛生,强基计划还是给予了极少数名额。

这里的“极少数”,等同于奥赛国一和国二,这部分考生的录取名额是单列的,有一定优待。一个推测是:国一和国二的考生可以直接入围,很可能免去笔试,看最后的面试结果。

但是,国三和省一及以下的考生,与普通考生是同等对待的。

这就解答了一个常见的疑问“竞赛还要不要搞”,建议是:如果不是顶尖水平,搞竞赛,要浅尝辄止。

还有一个问题是“竞赛生笔试是否占优势,那么是否还是要学竞赛”,建议是:竞赛确实对笔试有帮助,因为功力深,自然会在大概率上获取好成绩,但是不建议一头扎进去。笔试难度应该会在高考难度至竞赛初试或一试(清北或可达到一试难度)之间,根据报考学校的层次定夺。

!课程推荐 !

关于强基计划的最新政策,强基综评君邀请前途问鹿升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姜殿军老师,为大家讲解《取代自主招生,强基计划6大看点》,谈一下强基计划的最新政策。本次公开课将于2月18日(下周二)19:00在『前途问鹿APP』上直播,欢迎考生和家长登录前途问鹿APP,报名上课。